中國書法演變歷史撮要
我國古代人認為把一件事情的經過,鑄造在金屬物上,或是刻在石材上,所謂~銘之金石~,即可永遠保留。現在發現的鐘鼎文字,在結尾每有-子子孫孫永寶用~,用意就是如此。但金屬冶鑄不易,材料也缺乏,遂同時發明了石刻。
利用石材刻字記事,見于文獻記載的,當以秦為最早, 石鼓文就是先秦時期的文物。秦國是習慣于使用石刻字記事的。「石鼓文」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石刻,書體稱為大篆:秦始皇時的峰山,泰山等地的刻石,據說是李斯寫的,是繼大篆之后演變而成的另一種書體,稱為小策,秦代出現的隸書一亦稱八分, 據說是陝西雲陽縣獄官程邈創造的,由于書寫較篆書便利,到漢代代替了篆書,成為當時通行的書體,叫漢隸: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草書(章草);南北朝時期,真書一即楷書~基本定型;今草也逐漸盛行。由此可知,由秦、漢到魏晉,書法方面,真、草、策、隸、行各種書體皆備。但絕不是新的書體出現,即將舊書體廢棄。而是作為一種藝術,繼續有人練習研究。
東晉王羲之熱愛書法,刻苦練習,書法藝術,造詣特高,有書法「聖人」之稱。在南北朝時期,書法南北風格不同,南朝重帖牘,盛行草書;北朝重碑版,盛行真書.北魏的碑刻、墓志,字體渾厚凝重,遒勁剛健,人稱魏體。隋唐時期,國家南北統一,經濟、文化臻于全盛,書法藝術也達到高峰.
在唐代書法名家輩出,但無論是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韓擇木等,都有四個特點,即一、做好本職工作,同時熱愛書法:二、刻苦練習、熟練各種書體;三、基本功夫到家,即都精于楷書:四、最后自成一家。唐代書法家豐富了國內的藝術寶庫。日本空海在長安研究書法,唐朝政府指派諸王侍書韓方明與他共同研究,他倆在研究過程中,結成朋友。空海回國后,寫成「執筆法」和「使筆法」的文章傳世。據說筆、墨的制作方法也是由空海傳入日本的。
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書法名家,如宋代的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鄧浣白、劉石安、民國的于右任等,都繼承晉唐遺風,推陳出新,各樹一幟。
Collections of Rubbing (Pleae click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s for details)
拓本收藏 (請按下圖以看詳細資料)
多寶塔感應碑拓本 Rubbing from
Tang Dynasty Stone Inscrip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