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dscape Painting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Master Artist Fu Bao-shi (1904-1965)
當代藝術家傅抱石 (1904一1965) 山水畫
Fu Baoshi [Fu Pao-shih; ming Fu Ruilin]
(b Xinyu, Jiangxi Province, 1904; d 1965). Chinese painter and art historian. He was one of the last great literati or scholar–amateur painters in China and formed a link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élite literati painters and the new artists of the 20th century. He also combined traditional methods with Western techniques and concepts, which earned him the respect of admirers of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s well as popularity with those of modern outlook. For the support he received from the new regime, Fu Baoshi reciprocated by, among other things, painting pictures that made reference to the poems of Mao Zedong. Fu is particularly renowned for his landscape paintings, in which he introduced new methods of depicting mountains, and for his images of people.
傅抱石(1904-1965)
原名長生、瑞麟,因景仰石濤,更名抱石。1904年10月5日出生於江西省新餘縣南昌市,1965年9月29日卒于江蘇省南京市。傅抱石是我國現代著名的國畫家、美術史研究和繪畫理論家。他並且以畫、文、書、印“四絕”全才稱世,尤以山水畫見長。
傅氏少時家貧,曾當過補傘匠。11歲時在瓷器店學徒,開始自學篆刻、書畫。後由街坊資助考入省立第一師範附小。這時候,他經過不斷努力,一手仿製的趙之謙的印章,已幾可亂真。十二、三歲時,通過閱讀史集和畫論,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繪畫史和歷代畫家代表人物,逐漸有了自己的見解,他最崇拜明末清初的山水畫家石濤。1921年,在一次書寫完“石濤上人宿天龍石院詩”的條幅時,毫不猶疑地寫下“抱石齋主人傅抱石”的落款。寫畢,不覺笑了,心想:我與石頭結下不解之緣,而今又與古人石濤神交,看來,我這一輩子硬是要抱定這塊石頭了。這年他只有17歲,但從此,“傅抱石”這個名字便伴隨他走過一生。同年,他考入江西第一師範藝術科。1925年,當傅抱石還在念書的時候,他便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在第一師範藝術科畢業後,留校任教。1929,他又完成了他的第二部著作-《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得到徐悲鴻之助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研究部,攻讀東方美術史,工藝美術及雕塑。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頗得好評。翌年 7月畢業後回國,應聘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抗日戰爭時期,在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廳任秘書。後定居于四川重慶,繼續在中央大學執教。1942年 9月在重慶舉辦壬午個人畫展。1946年返回南京。1952年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任江蘇省國畫院院長,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訪問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時,用中國畫形式畫歐洲風光,此前尚屬罕見。傅氏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協江蘇分會主席、江蘇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西泠印社副社長、全國政協委員、第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等職務。
傅抱石早年立下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夙願,一生潛心研究中國畫的傳統理論與技法,善於借鑒和吸收世界各國繪畫藝術之長,用中國特有的水墨畫形式揮寫大自然生命的律動,描繪人物的精神氣韻,融會進他愛家鄉、愛祖國、愛中華文化的濃烈的情感。從三四十年代于巴山蜀水間創作的《瀟瀟暮雨》、《大滌草堂圖》,以及憂國憂民的人物畫《屈原》、《二湘圖》、《麗人行》等,到五六十年代率江蘇省國畫家壯遊六省二萬三千里創作的《山河新貌》系列——《待細把江山圖畫》、《西陵峽》、《虎鋸龍盤今勝昔》,以及遠遊東三省創作的《鏡泊飛泉》、《白山林海》、《滿身蒼翠驚高飛》,與關山月合作為國慶十周年而作的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驕》,無不體現出強烈的創造性、獨特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傅抱石一生創作中國畫3000餘幅,並曾與郭沫若、徐悲鴻、陳之佛等書畫藝術名流舉辦聯展。徐悲鴻評價傅抱石全新的山水畫使“三百年來謹小慎微之山水突現其侏儒之態”。張大千稱他開創了中國人物畫千年未有之新畫風。
傅抱石長期從事美術史和繪畫理論的教育與研究,一生建樹甚豐,撰著的美術史和繪畫理論達200余萬字。著有《中國繪畫變遷史》、《中國古代山水畫史的研究》、《中國繪畫理論》、《人物山水技法》、《中國的人物畫和山水畫》、《中國美術年表》、《石濤上人年譜》、《晉顧愷之〈畫雲臺山記〉之研究》、《鄭板橋試論》、《中國篆刻史述略》、《中國之工藝》、《摹印學》等,並出版有《傅抱石畫集》、《韶山寫生集》、《東北寫生集》、《羅馬尼亞寫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寫生集》、《浙江寫生集》、《傅抱石速寫集》等畫冊。此外傅氏還著有印譜傳世。其力作融通古今,承前ㄚ寣B推陳出新,具有通史性、開創性,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傅抱石在繪畫方面擅長中國山水畫和人物畫。其山水畫雄健、渾厚、氣勢磅銵A人物畫清秀、飄逸、形神兼備。傅抱石還善書法、篆刻。其篆書基於漢印,化入秦篆、兩周金文,典雅端穆。楷書、行書具晉唐風韻,謹嚴遒勁,方直險峻。治印初學趙之謙,後融各家之長,自成一格,雅正剛勁,奇崛多姿。從40年代初,傅氏即在海內外享有盛名。1942年傅抱石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即"壬午畫展"),展出的近200件作品,以其深厚的傳統功力,大膽的技法革新,獨特的風格面貌,廣博的歷史題材,轟動了山城和文化藝術界。徐悲鴻先生驚呼"大千、君壁之後又現一巨星"。
新中國建立後,傅抱石以其一貫的"筆墨當隨時代"的主張,創作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強烈時代精神的作品,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郭沫若先生在《傅抱石畫集》序言中稱,中國畫壇有"南北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傅氏在中國畫壇的影響此時達到頂峰。
一、不同時期的藝術創作
傅抱石一生創作的作品數量無法做精確的統計。據粗略的估計,大約有1000多件,分山水畫和人物畫兩大類。在數量上山水畫略多於人物畫,在分佈上內地約佔據2/3,港臺地區及海外約佔有1/3。內地收藏傅氏作品最多者為南京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傅抱石紀念館和郭沫若紀念館等。
傅抱石的山水畫在風格上可分為早期(30年代及日本留學時期),重慶時期及解放後三個階段。早期作品尚未形成個人獨特風格,帶有石濤、石溪、梅瞿山等人的明顯痕[。重慶時期的山水畫多以巴山蜀水為題材,尤喜畫煙雨朦朧之景色,如《巴山夜雨》、《瀟瀟暮雨》、《萬竿煙雨》、《風雨歸舟》等。技法上運用其獨創之"抱石皴",即以散鋒之筆,從整體入手,勾勒皴擦乃至渲染,一氣呵成,山石的質感及脈絡結構畢現。這一時期他多用皮紙作畫,因紙質粗且厚,吸水力強,故用墨重。
解放後傅抱石定居江南,常以江南題材(尤其是金陵風光)作畫,畫風從重慶時期的以墨為主變為墨色並重。其作畫用色以青綠為主,講究沈穩,忌輕浮,故色中常常加墨。傅氏喜用一種英國產的水彩綠作畫,"蓋因其不過於鮮豔且不易變色之故"。
50年代後期,傅抱石赴東歐訪問近百日,創作了大批國外寫生作品。這批作品以其"傳統味"和"洋味"的巧妙結合而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60年代初,他又經歷了西南六省一市的"二萬三千里壯遊"和"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東北之旅,所作的大批寫生作品展示了傅氏山水畫的新面貌。這批作品充滿了作者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讚美與激情。在技法上作者努力尋求最能表達自己的激情與描寫物件特點的繪畫語言。這批作品中最成功之作有《西陵峽》、《待細把江山圖畫》、《天池飛瀑》、《林海雪原》、《鏡泊飛瀑》、《延安寶塔山》、《井岡山》等。
此外,傅抱石還依據毛澤東的詩詞創作了相當數量的"詩詞畫"。其中,最著名的有《江山如此多嬌》(與關山月合作)、《蝶戀花》、《龍盤虎踞今勝昔》、《芙蓉國媞伝繚u》等等。
傅抱石的人物畫多以歷史故事和古代詩詞為題材。如《洗手圖》、《洗桐圖》、《洗馬圖》、《麗人行》、《九歌圖》、《屈子行吟圖》和《二湘圖》等。傅氏人物畫在人物的神情刻畫上用力最多。常聽有人說,傅抱石畫中的古人"古意"最濃,這是由於傅抱石讀古書多,且有"歷史癖"之故。傅氏人物畫的線條勁挺、飄逸,線條的濃淡、幹濕、粗細、剛柔、疾徐,皆隨物象的不同而不同,可謂極盡線條變化之能事。
二、拍賣場上的佼佼者
自80年代中國畫進入國際拍賣市場以來,傅抱石的繪畫作品一直是拍賣場上的佼佼者,其作品價格在中國近現代畫家中經常保持遙遙領先的地位。例如,198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的一套傅抱石《唐人詩意》冊頁,成交價達160萬元港幣,創當時近代中國畫拍賣之紀錄。1989年,傅氏另一套冊頁《九張機》,又以310萬元港幣的價格在香港佳士得拍出。直到1996年傅氏人物畫力作《麗人行》以1078萬元人民幣在北京中國嘉德拍出,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中國嘉德在2000年秋季拍賣會上,專門推出了"傅抱石精品及張氏珍藏"專場,上拍的6件傅抱石精品,有5件成交。其中,《屈子行吟圖》以302.5萬元人民幣成交。傅氏的其他作品在海內外拍賣中,價格在百萬元以上者為數也相當多。故而有人稱傅抱石作品是中國畫拍賣市場上的"龍頭股"。
出現這一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傅抱石的作品在近20年的中國畫拍賣歷程中能始終保持穩定和上升的勢頭,其原因只能從傅氏作品的藝術價值中去尋找。傅抱石作為近代最有影響的中國畫家之一,他的作品真正體現了我們時代對繪畫藝術提出的要求,體現了人們欣賞繪畫作品的新的審美標準。傅抱石的個性,他的藝術才華,他的廣博的文化素養以及他的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這一切賦予他的作品以博大精深、時代感強的特點。人們欣賞他的作品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共鳴,而這正是傅氏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三、辨識真偽加強鑒定
正是由於傅抱石作品的市場價格高,仿造傅氏作品的現象也就特別普遍而嚴重。專以仿造傅抱石作品為業者各地都有,只是有的高明一點,有的拙劣一點。近年來,偽造傅抱石的作品不斷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搞得真假難分,收藏者無所適從。有時偽作賣出去了,而真[卻由於有人懷疑而令收藏者不敢問津。對於這種情況,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加強鑒定工作,提高鑒定水平。偽作總是有漏洞的,或者水平低劣,或者字[有異。即便為作出自"高手",對於真正熟悉畫家特點的人來說,仍能聞出"異味"。
當然,鑒定字畫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以鑒定傅抱石的作品來說,雖然由於傅氏作品有其特殊的風格、筆法和習慣,造假者想"亂真"難度很大,但有時仍會碰到不易辨別真偽的情況。碰到這種情況,不要急於斷定其是"真["。有人會說此畫的"來歷"如何可靠。然而,最大的漏洞往往就在這"來歷"之中。例如,在傅抱石的《麗人行》以高價拍出之後,接著就出現了第二幅、第三幅《麗人行》。甚至還有人找人寫文章說這第二幅、第三幅比第一幅可靠。但這些說法和畫本身一樣,都是假的。傅抱石只畫過一幅《麗人行》,這幅畫所達到的藝術高度曾令張大千叫絕,稱此畫"開千年未有之奇"。而所謂的第二幅、第三幅《麗人行》,其作畫技巧都十分拙劣。
由於傅抱石逝世時僅61歲,所以其存世作品遠不如某些長壽畫家多。這些年來隨著書畫拍賣市場的活躍,傅氏作品進入拍賣市場數以百計,其中多為流散在民間的作品,因為公家收藏的傅氏作品一般是不能拿出來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貨源"越來越少,購藏者越來越多,預計傅氏作品的價位仍能穩中有升,但仿造傅氏的偽作也會越來越多。例如,前年年底臺灣某收藏家將大批偽作拿到上海博物館舉辦所謂"傅抱石早期作品展",就是這種趨勢的明證。這是書畫收藏者必須嚴肅認真地來對待的。
Click at the Images Below to See Other Paintings of this Painter in the Coll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