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字日報)於1864年(同治三年)創刊,為香港第二份中文報紙,最初由陳靄亭創辦。 (華字日報)的誕生過程,其實與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很相似,彼此都是在一份英文報紙"脫胎"出來的。(中外新報)脫胎於(孖剌西報), 而(華字日報)則脫胎於(德臣西報), 先是陳靄亭者,此人中英文均佳,服務於(德臣西報),見(中外新報) 出版後,大受香港華人歡迎,他便認為:香港雖然被清政府割讓予英國,但香港人口百分之九十幾以上是中國人,出版華文報紙,實有其需要。於是與(德臣西報)負責人商量,由(德臣西報)代印及代發。

1886年, 報社不幸失火被焚, 經過這次大火後,何仲生主持的(華字日報)"另起爐灶",自設廠房排印,從此脫離了(德臣西報)。 到了1898年,(華字日報)轉由陳靄亭之子陳斗垣接辦。是年, 他因事赴滬,將(華字日報)報務全盤讓與該報編輯部同人賴文山, 顧慶浦 及潘蘭史 等承辦。

(華字日報)雖然是一份很有歷史的報紙,但出版後數十年,因為香港及中國的報業尚未發達,所以內容甚為貧乏。後來,(華字日報)聘請勞緯孟主持編務,他首先將副刊整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小品,同時多刊載社會新聞。該報一直出版至1941年香港淪陷為止。

香港重光後,陳斗垣後人無心再辦報,遂轉由黎 廷, 1946年4月15日,(華字日報)在港復刊,。誰知出版不久,因銷數與廣告均不符理想, 另覓新合作人。是時,有胡大愚者,擬在港辦報,黎氏乃將該報讓與胡大愚辦理。(華字日報)遂於1946年6月10日復刊,社長之名由黎 廷而變為胡大愚,而報社人事,也大為變動。當時,香港紙價日漲,胡大愚接辦(華字日報)後, 收支難以平衡,加以與原註冊人(華字日報有限公司)手續未辦妥,故於7月1日又告停刊。(華字日報)自該次停刊後,即未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