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部份節錄自1976年版由香港博物館發行,韓穆遜先生著的"香港官鑄錢幣")

香港罕見幣

一套包括各基本類型的香港硬幣--就是每朝代的每類型一枚,與其他英屬地區發行種數相近的比較,是最難搜集的。因為喬治六世的一仙,是近代英聯邦及屬地的硬幣中極為罕有的各種類型之一。至於維多利亞的壹圓及半圓,愛德華七世的二毫及一毫,亦為集幣家較難于獲致。

現在若要尋找一套完整的,包括各年份所發行的香港硬幣--就是每類型的每一發行年份都有一個, 殊不可能。這樣的一套,甚至在所有私人的或公共的收藏中,也可能找不到。筆者以為下面所列出的各種硬幣, 對于那些想得到一套完整的各年份所發行的硬幣的集幣家,都是極大的障礙。大概來說,所有半圓幣頗為稀少, 尤其是美等以上的。所有在一八八五年以前鑄造的各種銀幣,也較為罕見。一八七零年代(一八七六年除外)的所有銀幣, 一八六四年的一毫及一文幣,就是在任何情形也很難找了。

以下列出的硬幣,都是罕有或極之罕有的:

(1) 喬治六世的五仙,一九四一年,刻有[H]

(2) 喬治六世的五仙,一九四一年,刻有[KN]

因日戰關係,這兩種硬帶似乎沒有運到香港發行。除了著名的博物館有收藏外,外面所見樣本中,刻有[KN]鑄記的,約有百多枚, 至於刻有[H].則只有十多枚而已。

(3) 維多利亞的一文,一八六四年

(4) 維多利亞的一毫,一八六四年

這兩種十分稀罕,也似乎沒有在香港發行過。雖然公佈的鑄量數字很大, 但一致的意見卻以為這數字是指一八六三年一張未完全履行的定單的餘額o或許當時只有極少量在造幣廠中試鑄,準備一八六四年發行之用,但據官方報告則並沒有要求鑄造硬幣於是年發行。

(5) 喬治六世的一仙,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一年底,有兩批這種硬幣經船由英國運出,一艘據報是原船中途撤回,而另一艘則下落不明。直至最近, 有一些這種硬幣於日本發現,所以其中第二批似乎落在日本人手中,他們照例把這些硬幣融解,以作戰爭上的用途。幸好有一小量未遭到同樣的命運,在近年來,已有約十多枚樣本被發現。

(6) 愛德華七世的一毫,一九零五年

據公佈的鑄量數字,這次發行超過三千三百萬枚, 但這一年份的硬幣似乎從未在本港流通過。我們這樣猜測是因為在過去十年內在市面所發現的寥寥十幾枚樣本,都是來自海外的,而且也沒有明顯跡象顯示它們曾經使用過。筆者曾聞說有一枚是在香港發現的,但可惜它的存在與來源卻至今還未被證實。

(7) 維多利亞的二毫,一八七九年

鑄量只有二萬四千枚,所以這無疑地在二毫一類的錢幣中是一個主要的年份。今在本地的收藏樣本, 都是損耗了的。

(8) 維多利亞的半圓,一八六七年

一八六六及一八六七兩年所鑄的半元,數目在六萬枚以下。現在流傳下來所有硬幣中, 刻 有一八六七的硬幣所估的比率是不超過廿五對一, 事實上可能更少。

(9) 愛德華七世的二毫,一九零五年

四十年前,本港的集幣家還未發現這一年的硬幣,但從那時起,對錢幣學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 數十枚這種硬幣的樣本也隨之被發現。在鑄量方面,這種硬幣雖較一九零二或一九零四年所鑄的多出兩倍,理應較為普遍,但事實卻不然。這使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可能由於某些緣因,這種硬幣只有小量發行。同年發行的一毫硬幣,在今日亦屬罕見,也可以支持這個理論。

(10) 維多利亞的二毫,一八八一年

雖然一八八零年及一八八一年時鑄的二毫幣,數目相同, 皆為二萬五千枚, 但一八八一年的較為稀少得多。我們找不到明顯的解釋,但對某種硬幣罕有性的估計,是不能完全根據公佈的鑄量數字的。

由於本書所列出的許多硬幣類型的現存數量的統計,資科很少,它們真正的罕有程度,暫時還不能確定。

Back to Previous Page

Click here to Detail Information on Hong Kong Regal Coinage

Back to Hong Kong Coin Page

Back to Coins Page

Back to Homepage